岱岳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二科杨琳: 20年温情坚守 扎根扶贫第一线
“对工作尽职尽责,能吃苦、敢挑重担,对帮扶对象耐心、细心,关键时候能顶上去。”这是岱岳区医疗保障局局领导对杨琳最中肯的评价。杨琳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从走向工作岗位至今,一直以来都是和岱岳区特困群体打交道,负责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保扶贫工作。工作期间,为的是让每一位帮扶对象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低保和医保扶贫政策,她恪尽职守,每天都坚持核对特困人员的录入信息。
从2003年工作至今,她用温情和真情耐心服务这些特困群体,为数以万计的贫困人群解决了低保和就医问题。20年来,她所帮扶的特困群体一直称她是“娘家人”,找到了她,就如找到了亲人。20年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不忘共产党员身份,牢记使命,吃苦在前,坚持服务群众,用责任和担当为特困群体撑起了一片希望之窗。她就是岱岳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二科杨琳。
20年温情坚守特困扶贫第一线
从工作至今,杨琳虽然换过2个单位,但是服务对象一直都是全区的这些特困群体,而工作的宗旨都是围绕精准扶贫来开展。2003年,杨琳大学毕业后来到岱岳区民政局工作,负责全区特困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刚刚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杨琳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当她看了全区的特困人群数据,并亲身走进特困家庭摸底调查后,杨琳发现,这项工作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惠及民生的民生工程。只有尽职尽责把这份工作做好,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对得起这些特困人群,也是对自己良知。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帮扶对象的信息准确无误,让每个帮扶对象能及时享受政策,需要走进乡村对重点帮扶对象逐户核实,而且为了一个人多次深入乡村是常有的事情。20年来,她和同事走遍了岱岳区17个乡镇,700多个村庄,工作的足迹遍布岱岳区每个乡村。因为经常入村调查的原因,从工作至今,杨琳几乎都没有穿过高跟鞋,到现在还一直穿平底鞋。“我的工作就是经常深入乡村,如果穿高跟鞋一天下来非常累,穿平底鞋还能节约时间,所以时间久了,也就养成了穿平底鞋的习惯,到现在我都想不起穿高跟鞋是什么感觉了。”
2019年,因为工作调整,杨琳被调到岱岳区医疗保障局工作,负责岱岳区的医保扶贫工作,而服务对象依然是她在民政局工作时的特困人群。在民政局工作期间,杨琳了解到,大部分特困群体都是因病致贫,所以医保扶贫是让他们脱贫的重中之重。杨琳表示,她多年的民政工作经历了解到,其实这些特困群体对生活要求不高,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但是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医保扶贫是治疗脱贫攻坚中因病致贫返贫“顽疾”的一剂良药,能让贫困群众敢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所以,在医保扶贫工作中,杨琳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不能拉下一个帮扶对象,而且实时关注这些特困群体信息的变化,确保他们享受最全的医保扶贫政策,减少特困群体因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
特困人群心中的“娘家人”
“把帮扶对象当亲人对待,用心为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这是杨琳来到医疗保障局后对自己立下的一个工作准则。因为工作尽职尽责,处处为这些人群着想,所以在岱岳区很多特困群体中流传着一句“有困难,找杨琳”的佳话。
杨琳告诉记者,她工作近20年间,她见过各种不同情况的特困人群,有的家庭困难情况正常人甚至都没办法想象。正因为她亲眼目睹了太多的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所以她下决心一定要将扶贫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用心解决好每一位特困人群的实际困难。在她服务的特困人群中,最长的已经服务了十多年。其中,在角峪镇有一位老太太,4个孩子都是脑瘫,生活非常困难,2003年纳入民政局的帮扶对象,解决了她的家庭生活困难。后来,每次来老人家中,老人总是对政府和他们工作人员充满感激之情,让她依然记忆犹新。
还有一个祝阳镇的一位50多岁的患有尿毒症的患者,要长期要做透析。在申请费用补助时,因为他在申请过程中提供的报销发票不够,导致比别人少报销一部分费用,他以为是杨琳在中间作梗。有一天,他酒后来到杨琳办公室拍桌子大闹,让刚刚工作不久的杨琳有点措手不及,留下了委屈的眼泪。等他心情平息后,杨琳又仔细询问了导致他比别人少报销的原因,经了解发现,是他自己丢了医院的发票导致的。了解了真实原因后,该患者诚心诚意的向杨琳道歉。到目前为止,他依然是杨琳的服务对象,而且只要一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咨询杨琳,并听取她的建议。
尽责尽责,确保特困人群医疗保障全覆盖
岱岳区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险事业中心主任刘英表示,医保扶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负责人要心细、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时又要要求工作业务精通,只有这些素质都完全具备才能将工作做好,在杨琳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杨琳作为医保扶贫工作的负责人,为了能尽快掌握最新的医保扶贫政策,工作之余她会每天都会留出时间研究相关政策。同时,她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巧干加苦干,充分利用自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优势,利用医保系统数据,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建立了一套直观、简洁的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医保大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实行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一月一分析制度,对当月发生医疗费用的贫困户,逐一列出全部费用、医保报销费用、医疗机构减免用、医疗救助费用、自负费及比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负费用超出10%的人员逐一分析原因,并将就医花费相关情况、医疗机构减免情况、扶贫特惠保险一站式结算情况及时反馈区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分析制度的建立,做到准确预警、精准指导,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医保系统的前列。
杨琳告诉记者,医保扶贫看似非常简单的工作,但是操作起来其实非常复杂。因为服务对象的信息经常会转变,所以享受的医保政策也要随着随着信息变化,这就要要求她每天要实施关注帮扶对象的参保信息。每次审核信息就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因为每审核一次信息,要从全区45万人的参保信息中按照条件逐步筛选,把帮扶对象的信息筛选出来后,再一项项的核对,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特别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贫困人员,可能今天正常参保,明天就成了减员状态,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情况,每周都要对全区8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情况进行逐一核实,建立参保状态清单,对参保状态不正常的扶贫人员实施每天监测、督促,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到细心细心再细心,确保100%无遗漏。通过无数次的电话沟通,反复核对,保障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全覆盖。
另外,医保扶贫牵扯到医保、卫生、民政、残联、财税、扶贫等多个部门,所以信息核对比较复杂,工作量也比较大。特别是医保缴费刚刚划分到财税局的时候,因为两个部门信息系统不匹配,造成参保人员缴费重复或信息查询不准确,这都要她多次和财税部门沟通协调。
为落实贫困人员三重保障政策全覆盖,杨琳通过积极与扶贫部门,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即时帮扶人员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资助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完善医保系统、一站式结算系统贫困人员相关信息。利用医保就医大数据,对2019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住院报销情况进行核实,筛查出未享受“一站式”结算医疗救助人员364人次,并与民政部门逐一核对、确认享受低保、特困时间,对确实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232人次,通过镇街医保办督促其报送医疗救助申请材料,及时给予医疗救助手工结算救助,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100%全覆盖。“医保扶贫和其他扶贫还不一样,我们要认真核对并掌握每一位帮扶对象的信息,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及时享受他们应该享受的医保政策,并及时剔除那些不该享受扶贫医保政策的对象,切实保障每一分救命钱用到刀刃上。”杨琳说。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杨琳用细心和耐心地服务赢得了岱岳区广大扶贫对象的一致认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杨琳表示,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她还将继续坚持初心,把扶贫对象的诉求当成自己工作的动力,全心全意服务好扶贫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