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计议,守护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明确要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保障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的制度,被称作除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这“五险”之外的“第六险”。被称作“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正在泰安进行有益的尝试。
“国家政策太好了,现在像我这样在家躺着的人,都有人上门关心问候,感谢党和国家,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幸福和温暖!”家住岱庙街道一社区的康爷爷激动的对着医养中心的居家护理人员说到。康爷爷患帕金森6年多,体重又沉,老伴彭奶奶照顾起来也是力不从心。
听彭奶奶讲述,有一次准备卧床休息时,康爷爷因为站不稳顺着床边跌坐在地上,因为住在老小区,街坊邻居大多以老年人居多,女儿在外地工作,彭奶奶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急救人员帮忙才把爷爷从地上挪到床上。
2019年,彭奶奶亲戚在社区看到了医保局张贴的《泰安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明白纸》,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拨打了长护险业务咨询电话,工作人员了解到康爷爷符合申请条件,因老两口在家出门不方便,便主动上门协助准备申请材料,经定点医护机构初审、专家复核后,康爷爷在家便享受到我市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由定点医护机构根据康爷爷的病情及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定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康爷爷只是我们身边众多失能老人中的一个,有太多参保人存在着与康爷爷同样的问题,长期照顾这样的病人不仅仅是家属精神压力大,经济负担同样很重,一次跌倒或一次喝水呛咳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2019年-2021年我市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运行了三年时间,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社会知晓率、政策落实、减轻失能人员及家属负担方面仍未达到政策设计初衷。如何解决、整合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怎样破解、监督医护机构在医养服务中的行为规范,是实现该险种持续发展的难题。在日常工作中,泰安市医保局不断总结运行经验,深入思考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设计理念。
2022年泰安市医保局大胆探索建立了基础生活照料与专业医疗护理相结合的“1+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10+X”个性化服务项目,应用最新国家评审标准,将失能人员按照重度能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并将符合条件的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根据重度失能等级在医疗护理目录及照护服务目录中套餐式选择,失能人员可以在家享受定点护理机构上门提供的居家护理,也可以在护理机构享受“24小时医疗+照护”的机构护理。服务项目采取“必选项目+可选项目 ”模式,有生命体征监测、肢体按摩/推拿、心电图检查、每半年的血生化检测、三大常规检测等10项必选项目和胃管尿管置管、康复训练及指导等25项可选项目,日常基础的生活照料由失能人员近亲属提供,定点医护机构按月与失能人员进行结算。居家期间还可同时享受门诊统筹、门诊慢性病待遇。
按照新政策,依据康爷爷的病情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为重度失能一级,泰安医养中心的医护人员根据康爷爷的情况制定了专业的医疗护理计划,每月上门服务3次,提供生命体征监测、肢体按摩/推拿、用药指导、每月1次的心电图检查等,同时还教给彭奶奶怎么科学合理的为康爷爷制作饮食、翻身拍背、床椅转移等,彭奶奶认真学康爷爷也认真配合。每次到了约定服务的日子,康爷爷彭奶奶早早就等待着他的专属护理人员田护士长和李老师。现在不光康爷爷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满足,每月康爷爷的银行账户中还能收到医保部门结算的日常照护费用,定期有长护险团队的老师上门询问、电话回访,老两口居家的日子因为一群年轻人的到来充满了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像康爷爷这种享受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失能人员已达五千余人,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付近6000万元。
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泰安市医保局一直将民生放在首位,从切实降低失能人员经济负担作为工作着力点,从群众的护理需求入手,对护理保险政策的调整既保证了失能人员的医疗需求,也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又实现了“家庭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极大的提高了一个失能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让失能家庭告别“护理辛劳、经济窘境”,让这部分最无助、最困难、最需要关心的群体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下一步,泰安市医保局会继续组织长期护理保险承保单位、各定点医护机构促行动抓落实,走进每一户有需要的家庭,让失能失智老人重拾生活的信心,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