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小知识|“预付金”+“即时结算”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医疗机构作为医改中核心攻坚主体,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医疗服务,影响群众的就医,还间接推动了药品、耗材、器械设备等产业端的创新发展。因此,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关键和必要。
现金流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充足的现金流更能助推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医疗机构也不例外。因此,我国及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优化政策或策略来解决医疗机构资金流转不畅问题。
一、加总量,提流速,让医疗机构健康发展迈向新台阶
受限于此前我国医保基金结算模式为“后付制”,按照惯例,一笔医保应付费用,自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40天至60天才能到医院账户上。医院资金受限情况下,不仅医生的薪酬受到影响而延迟发放或部分扣除,最终部分医生产生职业倦怠而辞职,还会导致医院的科研创新项目无法顺利立项,甚至难以引进先进的器械设备,影响患者正常诊疗。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为了维持正常的现金流,往往会选择拖欠医药、器械企业的货款,拖欠周期甚至可长达十几个月,超长回款周期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尤其在企业资金链紧张时期,回款问题甚至能成为企业的“致命一击”。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并不少见,美国很多医疗机构为保证资金流,便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延迟付款协议,减少药品耗材的即时付款压力。德国的一些医院则通过引入混合支付模式,将手术、检查费等与医保单位及时结算,确保了充足的现金流。 我国从2024年开始也大力推动解决医疗机构现金流问题,这主要得益于两项政策——“预付金制度”和“即时结算政策”。 2024年11月11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明确预付金是医保部门预付给定点医疗机构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的周转资金,通过基金预付增加医药机构现金总量,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向当地医保部门提出申请,预付额度通常为一个月医保基金结算额。 截至2月底,29个省份建立预付金制度,17个省份预付基本医保基金484亿元,其中职工医保基金326亿元,居民医保基金158亿元,其他符合条件的统筹地区也表示将于3月底前完成拨付。 与预付金制度并行的另一项政策是“即时结算政策”。今年1月16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加快医药机构现金流速。为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要求2025年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 截至2月底,全国共103个统筹地区开展医保基金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占统筹地区总数的26%,即时结算拨付金额387.31亿元。并且根据发文情况看,多个省份将实现即时结算全覆盖,比如河南省在借鉴郑州市、安阳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升级医保待遇结算子系统、业财一体化子系统等功能模块,搭建全省统一即时结算功能模块,发文称将在今年3月底实现即时结算全省覆盖。 基金预付与即时结算相结合,既通过基金预付增加医药机构现金总量,也通过即时结算加快医药机构现金流速。正是这种现金流的持续流动,使医院在不依赖高利润率的情况下,依旧可以稳步扩展和提高服务能力。 二、缩短药耗的回款周期,企业也将受益 预付金和即时结算政策不仅让医疗机构现金流得以恢复正常,也将赋能医药行业长远发展。2024年11月7日,商务部公布了《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提到:“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问题仍未改善”,“药品批发企业资金压力和财务费用负担日益加重”。2023年平均货款周期达到152天,逼近近五年峰值。 如今,明确在文件中规定预付金的用途——医保部门预付给定点医疗机构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的周转资金,不得用于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投入、日常运行、偿还债务等非医疗费用支出,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与药品、耗材供应商的回款速度。 除预付金制度外,国家医保局还在大力推进医保基金对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改革,跳过医疗机构直接与企业结算货款,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江西南华医药有限公司集采服务中心总经理陈志坚曾说:“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后,我们每月都能及时、稳定地收到回款,有效促进了企业资金高效流动,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了,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医疗服务创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同时,很多业界人士也纷纷表示,希望直接结算政策扩展到非国谈药、非集采中选药品。此前,国家医保局发文称医保基金与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企业直接结算加速落地,企业回款周期从6个月减为30天。按照部署,2026年将全面实现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的直接结算。 根据相关统计,非国谈、非国采药品在医院使用库中占据了大头。因此,部分地区已经将改革延伸至非集采药耗范围,比如海南省、陕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已经在进行相关尝试。海南省将文昌市辖区内的定点公立医疗机构非集中采购的药品、医用耗材纳入直接结算实施范围。福建省则改革步幅更大,已经实现全面的医保直接结算,在《关于做好全省定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货款统一结算支付工作的通知》中,福建要求“全省定点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货款由医保部门统一与配送企业进行结算支付”。 相信未来针对医药企业回款难问题会有更进一步的解决。 三、患者住院少垫付,将不必担忧凑钱困难 医保基金能否与医疗机构及时进行结算,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其结果也将向下传导到整个行业链上的相关机构和企业,甚至会对患者就医产生一定影响。 在此前,医院为减少垫资压力,通常会收取住院患者较高的预交金,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数额也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一些医院,若患者缴纳的预交金不足,可能会被提示补交,否则将影响后续诊疗。所以,对于患者来讲,一次性缴纳较高的住院预交金也是一个沉重的就医负担。 国家医保局通过即时结算政策,将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药费用,包括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住院、生育、药店购药等医药费用的拨付时限大大压缩,甚至次日即可到账,大大畅通了医院的现金流,不少医院可以降低患者住院预交金数额,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医保的及时结算、及时报销减少了患者垫付的负担,尤其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病人来讲,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贫困人群等低收入群体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明确提到:自2025年3月起,全国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并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比如阑尾炎患者就无须缴纳数万元的预交金,而是按照阑尾炎平均个人自付金额设定,通常5000元左右即可。 另外还让就医的流程更加简化,特别是异地就医更加便利,让异地工作者就医更加便捷,也减少又垫付资金又跑腿的困扰。 结语 在三医协同治理和发展的深入推进进程中,越来越多惠民利企的政策颁布。这一结算模式的革新不仅打通了医疗生态的“资金堵点”,更构建了医疗机构、企业、患者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即时结算的全面落地,医疗行业的资金效率与服务质量将迈向更高台阶。 此外,在结算模式改革上,不仅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即时结算,还有与医药企业的直接结算、商保公司的同步结算,医保“三结算”改革加速推进,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进即时结算、直接结算和同步结算改革,是医保部门深化改革、强化赋能、自我革命的需要,结算改革的目标、内涵和路径是明确的。”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主任王文君说道。